【閱讀】《做情緒的小主人:一對諮商父母的教養書》

2009071006:49

 

作者/王理書
出版/寶瓶文化;20095初版

【水瓶面面如是說】
非常喜歡閱讀理書記錄親子間互動的對話與過程。
《做情緒的小主人》便是以此為內容而寫成的一本書。
理書在自序處寫道這本書說的是:「在生活裡撿拾下來的幸福」。
理書說這些在親子生活裡撿拾而來的幸福記憶,
「當時若沒有寫下,有百分之八十是遺忘的。
因為,這些記憶如此細碎,如此輕盈,如天使掉落的羽毛,
它帶來愛與光的訊息,卻又如此容易視而不見。」
還好理書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真地將這些生活記憶一點一滴記下,
我們才有幸得以知曉:
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情緒的小主人,
不是依從親子專家的教養理論或教戰手冊去教導孩子管理自我情緒,就可以成功的。
理書在自序的最末有這麼一段話:
「做情緒的主人,逐漸成為社會顯學,
『如何既做自己又與人連結,如何不委屈自己又與人相親相愛?』成了熱門工作坊的主題。
在變革浮動的世局中,
恆常而穩固的滋養,
是來自於生活細碎平凡處,
真心與理解的相遇吧!」
是的,孩子若是活在「真心與理解的相遇」中,
活在溫暖的愛與光中,
自會成為既懂得疼惜自己也懂得珍愛他人的人吧!
許多事情、許多道理刻意教導是教導不來的,
孩子在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以及尋常生活的親子互動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
在真心與理解的對待下長大的孩子,
必也能這份真心與理解的對待給出去,
形成天地間一個美好的善的循環。
原來,一個情緒的小主人是在父母如是用心、溫暖的陪伴下涵養出來的啊!
謝謝理書寫了這本很好看的親子書,
帶給我滿滿的感動與省思。

【書摘】
最近的我,經常能感受到「世界的浮動與變化」,在變化的局勢裡,無常才是恆常。因此,特別能珍惜相互陪伴的時光。能與媽媽手牽手在公園散步,能感受女兒貼在耳朵後柔軟愛笑的臉頰,能看著兒子快樂地踢球,能與老公相約吃個午餐,說說貼心話或吵吵架……這些生活中的平凡時刻,在我的知覺經驗裡,嗅起來有濃郁的芬芳,散發出淡淡的金色光澤。

(註:指理書的兒子樹)常常問:「媽媽你的夢想是什麼?」我會說:「我的夢想就是四個人能夠在家裡一起生活。」這是最大的夢想,而這夢想的背後有個平衡,那就是多少時間四人相親相愛;多少時間,我得跟自己獨處;多少時間,我可以和爸爸有兩人時光。這樣才能確認,四人的相親相愛,是全心全意的幸福時光。

跟小小孩溝通,我的句子通常不超過十個字,通常是三至七個字,很慢的說,重複表達外加手勢。

可以說不,可以感到有所選擇,這樣有主體性的孩子,給出的體貼才沒有委屈。

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出現許多我們不愛的人格面向,當父母的得相信,「所有人格的面向都是暫時的,只要父母不過度反應。」父母的過度反應,常會讓孩子的人格變成一種模式,成為無法彈性的一部分。重點不是「要養出什麼孩子」,而是「教會孩子覺知自我,支持孩子彈性開放。」

我們喜歡孩子笑,也允許孩子哭。相信無論笑或哭都是孩子對世界的反應,而孩子的輕鬆也在於他能用本然的方式去反應這世界,無須為了大人而止住哭泣,或為了回應大人而笑。

孩子啊,媽媽能為你做的就是,允許你想哭時可以哭,不想笑時也無須笑。情緒的能量是身體對世界自然回應的舞蹈,而舞動是為了心裡自然的需要,不是為了大人的需要而不哭或笑。孩子啊,即使你長大了,變成大男孩了,媽媽也會如今天一樣,能欣賞你哭泣脆弱的樣子。

在我們家,哭泣是被允許的;不只是允許,而是溫柔相向。每當樹
(註:理書的兒子)哭的時候,抱著他時我們會說:「哭哭沒關係!」

哭不是重點,所以邊說「不哭,不哭」邊搖哄他,或餵奶,想要停止哭泣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干擾,干擾孩子與內在的心連結。哭泣有時是一種需要,要被尊重與接納,要被處理的不是哭泣,而是裡面受傷的心。

智者奧修說:
「給他愛,但不給他框架;給他愛,但絕對不要塑造他的性格;給他愛,但是自由必須保持完整無缺……所以如果有時候他哭泣,也不必過度擔心,就讓他獨自哭泣吧!沒有必要總是急著陪伴他,那樣看起來好像是愛,但事實上干擾他的自由;也許他並不需要牛奶,有時候他只是單純地想哭,享受那個哭泣——那是他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他不笑——那就是他的表達方式;他又哭又喊,就讓他哭泣吧!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他正試著與世界聯繫,別想去安慰他,別一下子就想給他餵奶,倘若他不餓,喝奶水會像是在嗑藥一樣。」

養小孩是件神秘的快樂,它讓生活裡很小的瑣事,忽然變得珍貴起來。

在我的觀念裡,沒有寬恕或原諒的概念。寬恕意味著:「我比他高」,原諒意味著:「我有權給一個原諒」。這樣的差距與分別,妨礙了人與人的一體感。
我能做的,是為了自己,「放下(let it go,釋懷)「放下」是讓自己自由。

如何教會我自己的孩子,在收到關心時感受到,而能知覺這是一份愛的傳遞,能真心說出謝謝,而願意繼續將這樣的良善與愛傳承下去。這其實是我對自己的期待。

數顏色,是我們家的情緒策略。在孩子哭夠後,用輪流數空間中的顏色,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與世界有所連結。

在我的教育理念裡,面對孩子的未來,第一重點不是培養孩子的競爭力,而是支持孩子,有一顆柔軟開放而堅定的心。

對我而言,說對不起,是個情意教育,不是道德教育。如同向別人打招呼。,也是情意,不是禮貌。
所以,我細膩地、耐心等待孩子的真心。不會在他做了讓人傷心麻煩的事情又不願說對不起時,強求他或說教。我總是表達自己的願意等待,守護自己心裡的受傷或失望(不表達),並繼續對他抱持信心。這麼敏感,無非在等待孩子自然的同理心,與對人的尊重和開放。

【延伸閱讀】
面面曾經分享理書的另一本書——《做孩子心中的小太陽》: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