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呵護孩子的美術細胞

2006082415:09


(5
歲李培瑜的作品。圖片來源:蘇荷兒童美術館 http://www.artart.com.tw/)

《人本教育札記》八月號的主題是「呵護孩子的美術細胞」,裡頭有一篇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的專訪,水瓶面面很喜歡,摘錄其中幾段與大家分享喔!希望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能在我們的呵護下萌發、茁壯;並且,在引導孩子進行美的探索的同時,我們自己美的涵養也能跟著豐盈起來。 
 

 

〔專訪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

林千鈴建議爸媽不要去評比孩子的作品。她以幼兒學走路為例指出,小孩一開始走起路來一定是跌跌撞撞,但是大人們確信他一定能學會走路,於是不斷鼓勵,孩子就會越走越穩健。相同的,當大人相信孩子能畫出自己的風格,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去練習,孩子會發展出許多繪畫方式與表現手法。

「每個小孩都有美感,有創造力,只要大人不要去罵他,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練習,他一定能表現出來。」 
 

親近美術作品是認識美術最直接的方法,而參觀美術館、親近大量的藝術作品,更是培養美感的重要方式。……在進入美術館之前有重要功課,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來,來看什麼。當孩子事先認識畫家的故事、繪畫的風格,甚至事先已找過資料、看過圖片,知道每一幅畫的創作背景,就能夠帶著期待的興致,在會場裡靜心觀看已經熟習的作品。
 

很多時候,孩子畫畫常常是表達內心所思所想,孩子的作品是孩子個性的表現。因此,面對孩子的畫作,爸媽要避免從自己的觀點去批評孩子的作品,而是以想要「瞭解」孩子為出發點去看待孩子的作品。

當孩子畫完一幅畫,爸媽可以用對話、討論方式取代批評,問問孩子的想法、感覺,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畫的作品。爸媽也可以從孩子的每張作品指出特殊價值,給予懇切的讚美。如此,孩子自然能夠發展出美的眼光。
 

「藝術不該只是『名詞』,而是『動詞』。…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在日常生活體驗的過程。…」林千鈴舉個印度諺語為例︰「最好的畫家,最終丟掉他的畫筆;最好的音樂家,最終丟掉他的七弦琴。」當生活中無處不藝術,孩子可以丟掉他有形的工具及和道具,並內化成為他的個人風格,一舉手一頭足,都在訴說他的美學涵養,這便是教育的最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