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養好好玩》

2009032907:16

作者/彭菊仙
出版/野人;預計明年(2009)一月上市

【水瓶面面讀後感分享】
     作者彭菊仙是位用心、熱情、創意十足的全職媽咪,這本書記載了她與三個孩子共玩、共做、共學的總總,從故事、音樂、電影、烹飪、玩具、過節、交友,到注音、數學、地理、語文、自然、邏輯、英文,還有孩子升上小學後的心路歷程的分享,處處可見其教養孩子的用心與巧思,令人感佩。
     十分欣賞菊仙媽咪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從觀察中,她掌握每個孩子學習的「敏感期」,當發現孩子對某一事物散發熱情與好奇時,她便隨時補充他們相關材料、教具或深入的資訊,讓孩子能保有源源不絕的探索能量,引領他們一路驚奇發現令人眼睛發亮的知識和生活寶藏。這份陪伴孩子成長、學習與探索的用心,好美!面面期許自己見賢思齊,也能如是熱情陪伴孩子探索世界、發現世界。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文字,菊仙媽咪說: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孩子,而且是好好地陪伴孩子,像工作時一樣『專心』地陪伴孩子,用最好的體力陪他們玩,用最好的心情擁抱他們,用最美妙聲音為他們講故事、演故事,用最清楚的頭腦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如果本末倒置,老是將最好的狀態用在抒發自我情感的活動上,還能留給孩子什麼?相對的,對『愛』不滿足的孩子能回饋給我們的,也不會是美妙的景致,而是更多的麻煩,更討人厭的嘴臉,我們作為父母的就更難體會擁有孩子的美好。
     快樂的媽媽,才能教養出快樂的孩子。期許自己,維持最舒坦的身體狀況,將最好的時光留給孩子吧!孩子終將用其一顰一笑給予我們絕無僅有的回報。」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轉之路,若是在孩子需要我們陪伴時,我們缺席了、或是人在心不在,等孩子大了,與我們的心越來越疏離,懊悔地想做些什麼來修補親子關係,也許不是不可能,但絕對是要花上好多好多心力與工夫。我不想將來有所後悔與遺憾,於是,記下菊仙媽咪的這段話自我提醒。是的!眼前再也沒有比好好陪伴孩子來得更重要的事了,我要把握每一個與孩子共有的當下,享受彼此陪伴的快樂,也希望能像菊仙媽咪一樣,用無比的熱情與創意,點燃孩子的探索熱誠,讓他們感受到生活處處新鮮、處處值得學習與一探究竟!
     菊仙媽咪的這本書有身為母親的心情分享,也有不少教養孩子的創意點子和實用法寶,是一本很棒、很好玩的親子教養書,推薦給大家!

【書摘】
媽媽的工作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生養三隻小豬讓我抓到當媽媽的訣竅,不就在於緊緊抓住孩子一波又一波的學習熱潮?如果硬是要和孩子的學習潮流唱反調,那麼媽媽的工作真的變得很困難,孩子就如同迷失在大海裡,抓不到向前衝的動力,對學習提不起勁,而是在外力的鞭策下亦步亦趨,怠惰的身影挑不起媽媽的教養熱情,媽媽的工作當然不輕鬆!媽媽如能耐心的在一旁守候,用心觀察孩子的意向所趨,總會等到孩子自然湧現的學習熱潮,抓住機會,順勢引導,孩子便加速前進,終會看到他們學習力爆發的一刻!

媽媽們的教養天賦不正是被孩子的學習動力激發而來的嗎?當看到自己的孩子朝著目標勇往直前時,哪個媽媽能無動於衷?當媽媽的教養熱情被孩子的學習狂潮翻攪起,自然會忍不住投入孩子的學習領域裡。一路上,我樂於跳到前方,為他們開路,也樂於退到後方,為他們補充彈藥。小豬們想要看的,我毫不遲疑的帶他們去看;想要讀的,巴不得領著他們找答案;想要做的,充分為他們預備材料;我挽起衣袖,走進孩子的圈子,跟著小豬們一起動手、動腳、動腦…,自己不知不覺也踏進了孩子一波又一波的學習狂潮中。

每個孩子都愛觀察,都愛問為什麼,不是我的孩子特別聰明。如果媽媽都能仔細對待孩子的為什麼,可能每個孩子都有大師級的表現。

「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柢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如果不提供這種需求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將與之一道熄滅。」——蘇霍姆林斯基

如果媽媽自己都不能常保心情新鮮,不僅自己會對毫無新意的親子時光感到厭倦,連孩子都會覺得和媽媽相處真是又臭又長、索然無味。因此我們得運用智慧與愛心,正確感應孩子內心的需求,運用巧思,營造和每個孩子獨特的相處時光,創造永遠抹滅不去的獨特經驗。


「如果孩子的心智模式難以適應所處環境的需求,千萬別放棄他,也別讓他放棄自己。因為他的優缺點組合,很可能到某個年紀,或在某個環境中,突然嶄露頭角。」——作者彭菊仙摘自《心智地圖:帶你了解孩子的八種大腦功能》

生一個孩子時,我總想:只要夠努力,依照我的藍圖邁進,孩子終有一天會被精雕細琢直至完美。生了兩個孩子之後,我雖驚覺「個性天注定」,但是孩子出於己身,即使是無可救藥的朽木與糞土,都不可輕言放棄改造孩子。生完三個孩子,我完全向「一樣米養百種人」的理念妥協,每個孩子,就如呱呱落地的哭聲,或狂野,或嬌滴,絕對有屬於自己的氣質。我要昭告全天下的父母,即使我們有呼風喚雨的超人本事,都無法徹底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說:「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於看到、並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

能夠深刻印記在孩子內心深處的東西,必定是他自己歷盡千辛萬苦、苦心經營得來的。我應該要提醒自己,不要怕孩子經歷挫折,不要受不了孩子老在原地踏步、毫無進展。過去我的媽媽曾留給了我自我探索的自由,我實在不應該剝奪我的孩子經歷失敗的權利。在他遇到瓶頸時,我應該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勇敢堅持,但絕不是急著跳出來奉上成功的捷徑。

想想看如果我們是孩子,會喜歡做什麼事?會用到什麼東西?如果家裡有一個地方,讓他們想畫畫,就可以畫個夠;想做勞作,什麼都找得著;想玩玩具,垂手可得;想讀書,也找得到好看的書,孩子就會愛上那個地方,黏在那個地方,有空的時候,會自然地走進去,絕對看不到黏在電視旁不動的身影,而會看到一個沉浸在自己想像與創作園地的快樂孩子!除了老是喊「時間不夠用」,絕對聽不到半句「無聊」!

過去我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總是期待孩子能多碰些益智類的玩具,因為我認為玩這些玩具才能鍛鍊思考,具有建設性,而玩其他類型的玩具,總讓我覺得虛擲光陰,沒有意義,所以為孩子們選擇了很多益智類玩具。
其實每一類玩具都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刺激,鍛鍊頭腦、訓練手眼協調都是很實際的面向,但是有些玩具的功能未必明顯可見,角色扮演、人際互動、想像力的醞釀、競賽精神…,都是很可貴的面向,孩子不能老是只做頭腦訓練,更不需要老是在意他是否藉助玩具而增進手眼協調,既然是「玩」就是出於自願,否則很難樂在其中,「玩」的意思就是很投入、很放鬆、很自由、很快樂,所以當然必須出於自己的選擇。

讓孩子大量的聽英文——及早聽、隨便聽、隨時聽。孩子還是
baby時就常常接觸一些英文視聽媒介,而且隨便放、隨便聽、天天聽,我覺得是熟悉語音最重要的工作。
不論聽得懂不懂,對英文語音的熟悉度總會一點一滴注入到腦海去,日日不間斷的input,積沙成塔,累積的效果是相當驚人的。像「大家說英語」所提供的情境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擷取,比起書籍更貼近真實生活,孩子不僅熟悉英文的「語音」,也熟悉日常的「語調」,以及貼近英語系國家的「習慣用語」,對不補習的孩子而言,真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寫作力絕不是在認識文字之後才展開的,在孩子用畫筆將所見所聞精確描繪的當下,我已經感受到他們的心智在為「寫作」暖身。

浮光掠影的生活態度生不出好作品,因為腦海裡跳不出清晰動人的圖像可供刻畫,即使學盡了起承轉合、修辭遣字的所有技法,也無法堆砌出打動人心的作品。於是在進入文字的領域之前,我想就讓孩子看個夠、玩個夠,讓孩子先學會有所「感受」,再來,還要讓他們盡情畫個夠!不停地畫,就是不停地練習將腦海裡的圖像作適切的解碼,這是為「寫作」奠基。


有些孩子根本不必特意點燃他的閱讀興致,也會自動泡在文字澡堂裡,千呼萬喚也不出來;有些孩子則喜歡待在自己的創意世界裡,用手操作,親自實驗,蟄伏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無法對閱讀心動;也有孩子喜歡走出戶外,從生活、環境、自然中學習,對他們而言,這種樂趣確實超過閱讀。並不是孩子沉浸在書香世界裡,就必能得到智慧,真正讓知識產生力量的關鍵在於「學習熱忱」。

對小小孩來說,像是「整理書包」之類的事情,就是腦袋組織力的訓練,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放哪邊?整個過程邏輯已經很複雜,這是學習處理自身事務的起點,能先學習好不慌不忙、有條不紊地當好自己的「秘書」,將來才有辦法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步調,這是攸關孩子一輩子的事,是絕不能輕忽放鬆的環節。

在鼓勵孩子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的學業、生活與成長之同時,我也應該提醒自己,千萬要以「平常心」面對孩子大大小小的成敗,並且不該將孩子的成敗當作自己的成敗。這是在幫助自己的孩子之前,必要經過的心靈洗滌。

【延伸連結】
作者彭菊仙(Chu-Chu)的部落格:「開發孩子.開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