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在銀閃閃的地方,從容微笑

2013041708:03

     簡媜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家,最近她出了一本以「年老」為主題的散文書——《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四月號《親子天下》遂以這本書的內容為主軸,專訪簡媜,而這篇以〈在銀閃閃的地方,從容微笑〉為題的採訪文正是這一期《親子天下》文章中,最讓我動容,也是我最想要與大家分享的一篇。

    
為什麼這篇簡媜談老年、談疾病、談死別的文章會特別吸引我?一方面是我的父母也慢慢走向暮年,而我自己也來到不惑之年,加上體弱多病,於是時常思及「老病死」的問題。簡媜在這篇採訪文裡提到:「老,是一個不可逃避的課題,而且,『老』必然帶來兩個伴侶,一個是『病』,還有一個是『死』,當這三者臨到自己的家門口時,我們真的都做好準備從容應對了嗎?」這門老年學,是我現在就想要開始好好修習的學分。

    
簡媜提醒我們要珍惜與進入暮年的家人相處的時光。簡媜說:「當人進入暮年,老去的進度,不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退化;有時候,經常是一層樓、一層樓的崩落。請記住,這是我們跟他們相處的最後時光,你能喚他()阿爸、阿母或阿公、阿嬤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是啊,看著自己的父母逐漸斑白的頭髮,感受到他們也慢慢走向了老年,能與之同在的時光不知道還可以有多長?未來會如何,無人可料,只能把握現下,好好陪伴父母,勿空留遺憾。

    
我從小對死亡就有莫名的恐懼,每每想到死亡,就會有很深很深的懼怕。小時候曾把對死亡這樣巨大的害怕說予母親聽,母親聽了哈哈笑說:「傻孩子,死了就不會做夢了啊。」母親的意思是死了便無知無覺,連做夢都不會了,有什麼好怕的呢?我覺得母親真是豁達,可以如是淡定看待死亡。不管死後是否存在知覺,死亡本身就足以讓我驚恐萬分,我想那是對未知世界的不安,也是對世間的執著與眷念。而死前必須在病痛的摧殘折磨下度過,也是此生臨別前的重大考驗啊!

    
簡媜在這篇採訪文裡談到,她的公公和文學家齊邦媛這兩位前輩是她心目中的老年典範。這兩位長者在面對老年、面對疾病時所展現的風範,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感動。

     先說簡媜的公公吧,簡媜提到她的公公在得知自己罹癌後,展現了他的智慧與堅強。「他生活如常,每天還是閱讀、聽廣播,在家人面前,從沒有顯現出絲毫驚懼,更沒有用喊叫、唉哼、眼淚來綑綁子女。不管對子女、看護、醫護人員,總是滿懷感恩,不斷說著:『感謝!感謝!』」臨終前,簡媜曾問公公:「回想這一生,您有沒有覺得遺憾的地方?」簡媜的公公毫無遲疑的回答:「沒有,我充滿感謝,沒有遺憾。」
     
     而簡媜提到了另一位老年典範則是文學家齊邦媛,簡媜說:「雖然她的肉體已經八十幾歲,但她的心並沒有陷入困境,還有蓬勃的力量用她的筆開天闢地。齊老師的人生並不容易,就像她自己說的:『我這一生,打了很長的爛仗!』但,她回首看自己的一生,評語是『很夠,很累,很滿意。』」

     但願他日當我的生命也慢慢步入暮年之際,我能以這兩位令人景仰的前輩為效法對象,勇敢、了無憾恨的走完人生旅程,而不是成為簡媜所說的這樣一群令人同情的老人:「某些老人把重心全放在子女跟自己的病痛身上。但子女離巢後,無法時常陪伴,加上日益體衰,心中就會生怨恨,變成一個到處跟人討恩情、討功勞、用親情勒索子女的人,這樣的老去,是多麼不堪!」

     簡媜說她相信死亡可以甜美無憾,對於懼怕死亡的我來說,見著自己喜愛的作家這樣定義死亡,很是安心與歡喜。但如何才能讓死亡甜美無憾呢?簡媜說:「必須要細細做過『整頓』,包括整頓自己,整頓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等。當所有關係都整頓好了,才有可能在臨終前帶著平安的微笑離世,彼此才不會有遺憾。」

     看來,老年學絕對不能等到老時才修習之啊!在關注親子教養之餘,我們更當看重終極關懷,思索我們究竟要的是怎麼樣的一場人生?並整頓好與自己、與家人、與朋友之間的每一段關係,祈願臨終時,你我都可以無怨悔的說:「此刻我很平安、很喜樂、很滿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