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人生必修的十堂生死課》

2012051004:35


作者/大津秀一
翻譯/黃瓊仙
出版/采實文化;20123月初版

【水瓶面面如是說】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2 臨死前,人會痛苦嗎?——面對死亡,人們該有的態度」這一部份。作者大津秀一是一名安寧緩和醫療醫師,他在書中的這一部份描述了當生命剩下數週、數天、數小時時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狀況。看了之後,深深覺得把握當下何等可貴與重要。人難免一死,越能正視死亡的存在,越能珍惜生命、創造生命的美好。

【書摘】
「那個時候,尊者摩羅迦子正獨自禪坐中,
突然心中有了一個想法:『人死後,真我是否存在? 
關於這個問題,世尊從不主動表示他的看法。
若有人問,世尊也是刻意迴避或拒絕回答。
我實在不贊同,也無法接受世尊這樣的作法。
如果世尊不願意與我討論這些問題,
那麼我就到他那裡質問他,請他解釋好了。』
於是,尊者摩羅迦子就去見了佛陀,
要佛陀對這些問題給予明確的答案。
佛陀聽了他的來意說:『摩羅迦子啊!
這就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
親朋好友要趕緊為他找醫生治療,
但他卻說,在還沒有調查清楚射箭之人的種族身分、
姓名、高矮、膚色、住所及所用之弓、弦、箭頭、
箭身、尾羽等材質與製作方法前,
不准大家為自己拔箭治療。
可想而知,在這些問題還沒調查清楚前,
這個人早就沒命了。』」
——《阿含經》

「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能夠正面凝視死亡,這時候將會發現,死亡並不特別,不過是一種『離別時刻』罷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歷過許多離別時的悲傷與痛苦,在離別時,因為做好了心理準備,所以能夠忍受悲傷,然而,對於真正的『訣別』,我們卻沒有做好準備。如果事先做好準備,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面對它,然後你會珍惜每一次離別的機會,愛這個你所存在的世界,平靜地等待它的到來,最後你會知道,這樣的離別其實就是死亡。克服死亡恐懼的方法不是奮力轉身,堅持不與死亡面對面,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小小的臨別經驗,做好訣別的心理準備。」——岸本英夫教授,《凝視死亡之心》

身為老師,一定要愛所有的學生,不能只對某些人特別好,也不能只對某些人特別冷淡。即使是表現不出色的青少年,也有平等被愛的權利。我認為,相較於表現搶眼、成績優異的學生,不起眼學生們反而更貼心,他們會用一輩子來記住老師對他們的好。在這些老是被遺忘的人們心中,被讚美一次,就可能成為他們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也是他們最懷念的記憶,最喜悅的經驗。這段經歷會長留他們心中,甚至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支持他們的正面能量。

健康是件重要的事,這點無庸置疑。不過,身體健康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嗎?大部分的人總在失去健康後,才知道維持健康的可貴。在身體出問題前,「維持健康」相當重要。可是,維持身體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嗎?
認為健康好比一張車票。擁有健康,就像擁有了特快車的車票,可以很快抵達遠方。健康是到達目的地的重要條件之一,可是,把「維持身體健康」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我認為是錯誤的觀念。
弗蘭克說過:「生病的人希望擁有身體健康,對他們來說,人生最大的願望應該就是創造健康吧!然而,利用真實案例對健康的真正意義進行討論以後,我發現健康不過是讓目的實現的一種手段或前提條件罷了!」
在日本,柴田博醫生也說過:「現在流行的健康風潮,根本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大家認為工作、藝術與嗜好都是維持健康的目標與手段。說句玩笑話,我甚至懷疑是否有人這麼想:『為了健康死了也無妨!』這種社會病態的現象正不斷在蔓延。」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健康的意義。